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Window$与Linux的启动速度不完全比较分析报告

今天和超哥谈到了电脑的启动速度问题, 于是回寝室就以我的这台电脑作为实验品试验了一下.

先说下系统环境: Linux是Arch, 2.6.27的内核, Window$是XP Professional SP3. 计算的标准是从计算机加电自检开始计时, 到完全进入图形界面, 并且可以正常开始工作. 下面就是我的计时结果:
Linux 42s
Window$ 1m8s

差别其实也不是很大, 本来以为Window$再怎么也得要个一两分钟, 差不多Window$到登录界面的时候就用了40s左右, 剩下的就是Window$独特的漫长的自启动程序的加载过程, 这个Linux下也有, 不过至少少了个杀毒软件的启动时间. 还好这机器被腐蚀得还不是很严重, 只有两三个启动程序.

Intel的那个6s启动的Netbook想想还是比较吓人的.

Monday, October 20, 2008

停刊了

今天突然看到joy的帖子, 他说桃源停刊了, 我知道他肯定也考虑了很久, 毕竟最初创办也是他的决定, 现在自己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想他的感受我体会不了. 想想自己虽然只参与了一期的发布, 不过那几天认真地投入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 不论是技术, 还是那些认识的人们. 参加桃源只是我在一个下午的突发奇想, 然后就给joy发了第一封邮件, joy很友善地欢迎了我的加入, 接着就是连续几天地投入, 最后看着大家的成果在论坛发表, 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昨天Ray寻着大猫的足迹举办了一次重要的讲座, 前几天论坛还有人问新的一期什么时候来, 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神经漫游者

头好痛, 在强迫着自己喝下了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以后, 我终于吐得一塌糊涂. 那一瞬间, 大脑是空白的, 只依稀听到有人在问我什么. 我只想重重地倒下, 然后不再醒来. 对于这种酿制品还是不习惯, 什么时候学会的呢? 是在叶队那里, 也是吃鱼, 不过第一次的尝试也没有留下什么不好的记忆. 然后我还是会尽量避免, 我会说我不喝, 以前都是直接说不会喝的, 呵呵~ 现在似乎还能从嘴里吐出那种让我头晕的气味, 有点恶心, 我再也不想重复今晚的记忆了.

赶到Ray的讲座时已经讲完了, 我还答应Ray说应该会来的呢, 只看到一群人围着似乎是Ray的笔记本在那演示着什么. 不过那特效也挺华丽的就是了, 好多以前都没见过. 然后看到一个貌似Ray的人, 不知猜对了没. 对于Ray, 我有点抱歉, 本来上个月就兴致勃勃地说好去捧场的呢, 结果谁又能预料今天发生的一切呢.

今天真是不寻常的一天.

Oct 19 2008

Sunday, October 19, 2008

终于用上xeCJK!

以前在Ubuntu的时候就因为源里的XeTeX版本太低了而无法使用 (源里的是0.996, 偏偏xeCJK需要0.997以上...), 现在好了, TeX Live 2008出来了, 用Arch源里的装好以后XeTeX的版本也上去了:
$ xetex --version
XeTeX 3.1415926-2.2-0.999.6 (Web2C 7.5.7)
kpathsea version 3.5.7
Copyright 2008 SIL International.
Kpathsea is copyright 2008 Karl Berry and Olaf Weber.
There is NO warranty. Redistribution of this software is
covered by the terms of both the XeTeX copyright and
the Lesser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matters, see the file
named COPYING and the XeTeX source.
Primary author of XeTeX: Jonathan Kew.
Kpathsea written by Karl Berry, Olaf Weber, and others.

Compiled with ICU version 3.8.1 [with modifications for XeTeX]
Compiled with zlib version 1.2.3; using 1.2.3.3
Compiled with FreeType2 version 2.3.7; using 2.3.7
Compiled with fontconfig version 2.6.0; using 2.6.0
Compiled with libpng version 1.2.29; using 1.2.32
Compiled with xpdf version 3.02pl2
感觉就是一个字: 爽! 哈哈~

顺便记下Arch下安装LaTeX+XeTeX+常用宏包的过程:
$ sudo pacman -S texlive-core texlive-latexextra

然后到CTeX论坛上下载xeCJK, 将相应文件放到texlive的安装目录里, 刷新文件名数据库:
$ sudo mktexlsr

最后就是修改导言区了:
\usepackage{xeCJK}

\setmainfont[BoldFont=Adobe Heiti Std]{Adobe Song Std} % 设置默认的英文字体
\setCJKmainfont[BoldFont=Adobe Heiti Std]{Adobe Song Std} % 设置默认的中文字体

很简单是吧? Just enjoy.

关于Arch的二三事 (续)

没想到居然拖了这么久才继续写, 难道现在静下来写下日志都成了一种奢侈...

安装完以后配置X还是比较方便的, 毕竟有工具可以自动生成配置文件, 我是用的hwd来配置xorg.conf的. 比较麻烦的地方可能就是显卡了, 毕竟我的是ATI的显卡, 不像NVIDIA的用官方工具来自动配置就好了. 我选择安装的是开源的驱动, 然后参考这篇Wiki稍微修改了一下xorg.conf, 不然进X就是黑屏. 不过我感觉我现在的配置还没有完全发挥显卡的效果, 看以后再仔细研究下.

然后是SCIM的配置, 安装很简单啦, 主要是配置, 详情请参考这篇Wiki.

对于经常使用bash的人来说, 自动补全肯定会是一个有用的功能. 强烈建议安装bash-completion这个包, 可以增强bash的自动补全, 比如说可以实现在sudo之后的命令自动补全. 安装好以后, 再修改.bashrc使得一直都生效:
. /etc/bash_completion

在我刚安装好GVIM之后, 打开却发现和以前的很不一样. 首先没有菜单, 然后它也没有按照我选的颜色方案正确显示, 而是什么灰色背景的颜色配置, 显得很难看. 菜单问题在网上找到了解答, 是通过修改.gvimrc解决:
$ cat ~/.gvimrc
set encoding=utf8
set langmenu=zh_CN.UTF-8
set imcmdline
source $VIMRUNTIME/delmenu.vim
source $VIMRUNTIME/menu.vim
而颜色问题则困扰了我一段时间, 后来无意中发现Vim的一个全局配置文件/etc/gvimrc, 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是这个文件修改了颜色的配置, 遂注释掉相应部分, 于是我熟悉的界面又全部回来了.

还有一些杂感. 为了看chm文件安装了CHM Reader, 不过却什么都显示不了, 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因为64位的缘故, 现在在用kchmviewer, 说实话, qt的界面不是很喜欢就是了. 为了能够听到我心爱的CD们, 开始我还去手动挂载光驱呢, 结果失败, 普通CD就可以顺利挂载, 音频CD却不行, 最后还是依靠强大的Rhythmbox搞定了, 这软件听CD必备啊.

由于课程的缘故, 现在的配置还不能完全调整到和以前一样, 我也在一点一点地完善中, 不过还是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的, 让这个系统慢慢地符合我的习惯就行了.

Wednesday, October 8, 2008

关于Arch的二三事

已经把Ubuntu格了, 现在的系统已经基本上满足我的应用了, 配置是痛苦的, 不过配置好了是幸福的, 呵呵~

困扰我最久的是挂载U盘、移动硬盘的问题, 首先你可以根据这篇Wiki配置hal. 不过手动mount很烦的, 刚好在LinuxSir上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动挂载并且支持热插拔的方法:
$ cat /etc/udev/rules.d/10-automount.rules
KERNEL=="sd[b-z]", NAME="%k", SYMLINK+="usbhd-%k", GROUP="users", OPTIONS="last_rule"
ACTION=="add", KERNEL=="sd[b-z][0-9]", SYMLINK+="usbhd-%k", GROUP="users", NAME="%k"
ACTION=="add", KERNEL=="sd[b-z][0-9]", RUN+="/bin/mkdir -p /media/usbhd-%k"
ACTION=="add", KERNEL=="sd[b-z][0-9]", PROGRAM=="/lib/udev/vol_id -t %N", RESULT=="vfat",
RUN+="/bin/mount -t vfat -o rw,utf8=true,codepage=936,noauto,flush,quiet,nodev,
nosuid,noexec,noatime,dmask=000,fmask=111 /dev/%k /media/usbhd-%k", OPTIONS="last_rule"
ACTION=="add", KERNEL=="sd[b-z][0-9]", RUN+="/bin/mount -t auto -o rw,locale=zh_CN.UTF-8,noauto,
sync,dirsync,noexec,nodev,noatime /dev/%k /media/usbhd-%k", OPTIONS="last_rule"
ACTION=="remove", KERNEL=="sd[b-z][0-9]", RUN+="/bin/umount -l /media/usbhd-%k"
ACTION=="remove", KERNEL=="sd[b-z][0-9]", RUN+="/bin/rm -rf /media/usbhd-%k", OPTIONS="last_rule"
我觉得这个还不错, 很方便, 那个文件是我自己建的, 本来是没有的. 如果你要手动挂载的话, 那么推荐你用pmount, 这个可以允许非root用户挂载可移动设备, 而且没有乱码, 也没有权限问题.

然后是URxvt, 以前在Ubuntu下是用.Xreources作为配置文件名的, 但到了Arch发现用这个文件名不起作用, 于是找到方法修改为.Xdefaults即可.

在启动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 错误提示如下:
clocksource tsc unstable
开始还以为是升级出现的问题, 因为我每次都是升完级重启以后就出现这个错误, 然后系统就进不了了. 为此我重装了至少两三次(真有毅力 - -), 最后无奈Google了一下, 发现居然是AMD+ATI的问题, 而且解决方法也是如此简单, 当时就想晕了... 在grub的启动菜单的kernel中加一个参数clocksource=acpi_pm就行了.

话说用64位系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我算是体会到了. 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QQ, 现在流行有三种方法: Eva, 官方QQ, Pidgin. 因为Eva用习惯了, 我理所当然地去仓库中找, 好吧, 官方的没有, 那我去AUR找, OK, 找到了, 有两个, 选了最近的那个, 另外一个貌似已经过期了. 然后就提示什么什么依赖不能满足, 于是我一个一个地去安, 每个都还挺大, 真是花时间... 再安, 这次安上了, 运行起来似乎也很正常, 又看到了熟悉的登录界面, 然后我点登录, 只见什么东西一闪就关了, 然后在终端里看到一堆的错误, 我晕, 这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啊~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AUR的包了, 那咱就将就用下官方的吧, 以前在Ubuntu下也是64的, 也能用上, 于是我满怀希望去下好, 解压运行, 我看到的又是一堆错误, 这次连登录界面都没看到... 很好很强大, 于是我还剩下一个Pidgin了, 这次很顺利, 安装登录都是, 然后我以为我终于可以安心的时候, 我发现Pidgin自动退出了, 我又开, 过了一会儿, 它又自动退出, 我再开, 它还是退出, 它是故意的... 为了一个QQ, 真是太难了. 就在我决定放弃, 以后安个虚拟机来运行QQ的时候, 我在LinuxSir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用16楼给的链接下了一个Eva的包含PKGBUILD和gcc补丁的档案, makepkg遇到了一个小错误, 可以按照那个帖子中的办法解决, 然后应该就很顺利了, 最后我终于用上了Eva, 哈哈~

暂时想到这些, 睡了先, 明天再写.